52notes┅整理搜集 by lol

显示标签为“时期年代”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时期年代”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两河流域美术

两河流域是指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古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条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民族,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从中亚经伊朗迁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从此,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个奴隶制国家,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国为止,我们把这一地区的历史大致分为4个时期:

苏美尔——阿卡德美术:较著名的雕塑《祭祀者群像》《萨尔贡一世投降》《纳拉姆辛石碑》(前3500—前2000)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碎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这种方法对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两河流域地区建筑的一种特有的装饰。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它建在几外用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气势十分壮观,这种类似金字塔的建筑被称"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苏美尔人的雕刻注重表现内在精神,对人物的外在形态、人物动作、人体结构不太关心,而着重刻画头部。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的,在特勒阿斯布尔的阿布神庙的地窟发现的13座苏美尔人雕像是其代表作。这些雕像身体呈圆柱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安详,眼睛睁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阿卡德人的雕刻则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是两河地区第一次发现的真正的帝王肖像。雕像刻画写实,神情庄重威严,个性坚毅。肖像的制作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画面采用了对角线的构图,生支地表现了军队翻山越岭的远征,这种安排使画面产生了动感和空间感。此外,还通过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闪绿岩、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贺的场面。军旗的正反两面三刀面绘有分为3层的画面,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表现出征和胜利归来以及庆贺胜利的场面。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侧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像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工艺美术:苏美尔人的工艺美术是古代东方美术的精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乌尔城出土的《公山羊与树》就是用闪绿岩、贝壳和黄金制成,公羊前腿搭在黄金做成的小树上,呈直立状,加上黄金与宝石镶嵌的夺目光泽使作品充满绮丽的神话色彩。苏美尔人的牛头竖琴是最古老的精美乐器。琴架顶部以牛头作为装饰,用天青石和金泊制成,牛的神态表现十分生动,鼓起的牛鼻似乎在翕动。琴身由黄杨木制成,正面在沥青上用贝壳镶嵌着人和动物,表现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与双头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动物在进行活动的情景,具有浓厚的奇异色彩。
古巴比伦美术:《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前1900—前1600)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阿卡德人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现存最完整的巴比伦艺术品是藏于卢浮宫的汉漠拉法 典石碑。汉漠拉比是巴比伦国王鼎盛时期的国王,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太 阳神向汉漠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太阳神身材高大,正襟端坐,正在向汉漠拉比授予权杖,汉漠拉比肃穆而立。太阳神的威严和汉漠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 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亚述美术:艺术遗迹丰富,以宫殿雕塑最为著名。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前1000—前612)

胡尔西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是其主要代表。萨尔贡王宫营造了7年方竣工,它建在一个高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宫殿由于30多个内院、200多个房间组成,宫殿入口处有一对高1.8米的带翼人首兽身像,它们有5条腿,可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看,气势极为雄壮有力,由此可想象当年亚述王宫的气势。


新巴比伦美术:艺术成就体现在建筑上。(前612—前539)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被伽勒底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巴比伦人又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一共经历了10代国王,成为西亚地区最大的政治、文化、贸易和手工业中心。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上。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19世纪末的德国考古学家在它的遗址上挖掘了 10年才完成了这一遗址的发掘工作。巴比伦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长达11英里,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围有两道厚墙,上面设有塔楼。各道城门分别用巴比伦的神祗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门它是巴比伦城中最完整的建筑。这座城门有前后两道门、四座望楼,大门墙上覆盖着彩色的琉璃砖:蓝色的背景上用黄色、褐色、黑色镶嵌着狮子、公牛和神兽浮雕,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王宫内墙同样用琉璃砖装饰,并镶嵌着植物图形和狮子等图案。

新巴比伦美术是庞大、豪华、富有装饰性的,但它已失去了亚述美术所蕴含着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
波斯美术:建筑雕塑最具代表

史前美术/原始美术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英国南部巨石栏“斯通亨治”。是新石器时代巨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最早提出,他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这种观点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游戏说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或审美起源于游戏活动。

巫术说艺术起源最为盛行的一种理论,英国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巫术分模仿和交感两种,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其主要功能是当时原始人用于狩猎前的巫术仪式,就其存在的形式和施行的方式来看应属于模仿性巫术范畴。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15世纪后期起,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

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

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 发展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
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